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预科学生由于文、理科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培养美术系学生科学精神的开
一、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它们基本分为三类: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这些办学形式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各类民族人才的重任。其中前两种形式是,从入学到毕业整班移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学制一般为四年,管理和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然后转入普通本科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也是民族教育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
民族预科班由从全区(少量外省)蒙授学生中录取的学生组成。预科学生由于文、理科基础较差,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入本科,必须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达到应有的入学标准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汉生班)。民族预科教育的政策性非常强,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全面民族生的素质,是民族预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重视基础课程的改革,创建符合预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背景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教学沿革。
(二)民族预科教育对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性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兴旺与否,关系到我国国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祖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百年大计。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区耕地面积八千多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有二亿四千多万亩的森林,十三亿亩的草原。牲畜头数居全国第一位。地下资源丰富,稀土储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总储量的一倍,占全国总产量的99%;煤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发展能源工业和稀土工业以及民族工业的潜力很大。
民族预科班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大多走向地方领导岗位或成为地区经济建设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民族教育和工作的指导方针。陈至立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总结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在谈到深化改革和加快民族教育政策措施时提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奠基性工程,对于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强民族地区综合竞争能力,有效抵御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加快民族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
1、 从国内外政治与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来认识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重要性
从国内形势看:?民族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民族地区高校和部分内地学校承担。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层次民族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对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大学来讲,面向21世纪,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都面临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使培养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具备高素质是关键。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xx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命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的观点。由于我国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人才培养问题更显突出,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员的比例,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具重要意义。加快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教育。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国内政治稳定的环境。由于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内地不同,文化、经济又相对落后,培养大量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目前,国内还有一小撮分裂分子、xx分子,他们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破坏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宗教倾向比较重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是粉碎这些分裂分子妄想的重要保证,是繁荣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成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保证国内社会政治长期稳定,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就内蒙古地区而言,长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党中央的肯定。这种局面与一部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是分不开的。而这些人才多数来自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内蒙古地区各高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从1980年开始,内蒙古地区各高校恢复招收民族预科生,大量培养民族科技人才。已毕业预科生达到近3000名,现活跃在自治区各行各业,不同的层次,对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预科班毕业生就知识结构和就业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专业面比较宽,知识结构面比较合理,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技术和外语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预科生的优点得益于在大学期间与汉生同班,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毕业标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与汉生一致,没有特别的照顾,除了外语之外没有降低标准。充分利用了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高,课程内容先进,参考资料充足,教学手段先进等优势。而纯民族语言班教学要求和标准相对独立,毕业标准低一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不足之处,有关的教材,参考资料等相对缺乏。民族预科教育模式能够十分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
「 2」
?预科班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比例很高,并且稳定性很好。在民族地区经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存环境不理想,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等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毕业生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少数人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团结友爱心”不强,不愿意,也不安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第一线工作,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人才短缺,尤其短缺高层次的人才,与许多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强烈希望背道而驰。国家也注意到这一点了,用各种渠道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这种困境,如派博士团,人才政策向西部倾斜等措施。但这些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全国支援的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需要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配合协调和大力支持。相对而言,少数民族人才稳定性比较好,绝大多数留在边疆地区工作,扎根在边疆地区,这在边疆地区艰苦现实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了解和熟悉当地情况,更能发挥和挖掘当地优势,他们民汉兼通,在协调当地群众关系,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的人才力量。这也是我们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民族人才的有利的方面。这是社会对民族理工科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在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的难得机遇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以预计:我国经济将更有效益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速发展、甚至发生衰退、高失业不能缓和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国际上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尤其发达国家的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发展,将继续对我国实行"西化"与"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并与我国争夺各民族优秀人才,引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国力,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伊拉克,科索沃战争看出敌对势力往往利用当地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其侵略和掠夺作为重要手段。这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警惕。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工作,使它们成为我国人才成长的激励因素。高素质民族人才是我们有效防范敌对势力的破坏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密切,近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非常正确有效的。为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参加国际经济市场大循环,这是当前时代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增强的需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近代历史已多次证明,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必然随着经济活动输入中国,其目的是要毁灭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从而挫伤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破坏我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帝国主义把弱国变成殖民地的企图创造条件。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制外国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3)
总之,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都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民族科技人才,不仅在业务上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还要熟悉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具有愿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繁荣富强奉献力量的人才。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在和平时期,有时给人的错觉是民族人才的培养问题并不突出,但历史和现实世界的变化告诉我们对这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培养的是高等民族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直接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不可轻视的骨干力量之一。民族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任务。它一方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培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民族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需要大量的兼通汉语、汉文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因为汉语、汉文是我国传授科技知识的主要工具。没有兼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就会不顺利。
如何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民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个特殊而基本课题。
(三)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在目前提倡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形势下,研究和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高民族学生全面素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运行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十分重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民族预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就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对象而言,它同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本质区别,唯独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它又具有特殊性。
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既要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办事,又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按照民族工作的特殊规律进行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注意二者的统一。只强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忽视民族教育的特点,我党的教育事业就不完整;只强调民族特色而忽视一般高等教育的特点也不行,那样,我们终将游离于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尽量避免出现一头热的思想观念。目前、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肯定有其客观的原因,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实质,但更多地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考虑工作。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4】
2、加强对民族预科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民族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的各行业和领导岗位上,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好坏,有没有能力抵制腐败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各民族的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没有搞好各民族团结工作,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怀不坦荡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为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世界正处于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面临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任务。
3.民族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但是各层次教育质量不高,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欠合理。民族初等教育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教育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汉语教学非常落后。只有少数学生考入大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大部分人,由于条件所限,得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许多人直接落入失业者行列中。即使考入大学的学生,由于语言基础、理科基础很薄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给学校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多麻烦。这是基础教育质量低带来的后果。这些因素导致民族高等教育落后,增加了民族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效果。高等院校具备相对集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比较齐备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有效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问题。
4、避免民族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实上不平等现象。由于完全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毕业生,升学出路很有限,许多人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即使在降低录取线,受“照顾”的情况下考入大学,又不得不放弃民族语言授课的便利条件,改换成极不熟练的汉语授课环境,同时又学外语,致使身心负担过重,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学校和专业要求民族生只学汉语不学外语,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过去学到的民族语言文字,又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就语言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母语也不行,汉语也不行,外语更不行。这种‘三不行’的尴尬局面,阻碍了民族生的进步。这些,如果不妥善处理的话,容易引起民族生的不平等感,既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不提倡用民族语言学习理工科知识,而采用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汉语文知识和能力,部分高层次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但我们要承认和体谅民族生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客观困难,对他们公平对待,避免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5、需要扩大招收民族预科生。目前,相对全国高校的扩招比例来看,民族生的升学率提高不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民族人才,民族生的扩招也是非常必要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民族基础教育薄弱而造成的民族教育损失。可以采取低分录取,学制适当延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教学优势,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
6、学生管理要创新和适应大众化。我们不能只考虑管理者的轻松,而忽略民族预科生与汉生的交流带来的诸多益处,要改变民族生和汉生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大学期间预科生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造成与汉生的交流相对少,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民族生学习汉生优秀的学习作风,更不利于他们用汉语交流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开朗、豪放的性格也影响汉生,对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5
7、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家境比较贫穷,特困生较多,造成实际完成学业的困难增加。目前,针对预科生的各类奖学金和困难补助较少,应该多渠道筹集。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措施:
1、改变教学观念,深入开展对预科教学的针对性研究与实践。众所周知,由于客观条件造成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对这一群体我们不能以普通班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特殊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达到普通班学生应有的标准,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目前,对预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尽如人意,预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首先,对预科生的文理基础差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民族预科生很聪慧,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速度较快。我们对民族预科生的潜力要有信心,对民族预科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快速发展要充分的肯定。教学内容,进度等应当适应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的进程,不要一味的慢节奏教学。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预科教学改革的艰巨性。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改革又要适合预科生这样‘弱势’群体。如何掌握改革的‘度’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再次,我们进行预科教学改革时,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作为切入点,针对性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我们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有的放矢:?目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已有几十本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问世,但没有一本教材是针对少数民族班教育特点的。说明民族生教学改革相对落后,有必要开展研究工作;?大学第一年的主要基础课(数学、物理、汉语及力学),由于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功能,对民族班学生来讲,这些基础课不但成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而且是他们克服自我弱点,提高文理素质的关键和载体。因此,根据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应考虑以课程为先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班的教学改革,把我们的改革推进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改革上来;?我国有关高校实行民族班教育多年来,远未形成适应民族班教学的优秀教材体系,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有利于提高民族生全面素质的理工科改革教材,尤其在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下应重点考虑教材问题。改革的重点应落实在教材当中;?由于民族班的学时、课程等的组织管理与普通本科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有必要把教学运行模式与主要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相结合起来研究。
2、师资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除了民族预科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外,从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科教育教学水平。承担民族班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负担比普通教师的负担重。他们为备好课,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从事大量的参考资料的翻译、参考对照等工作。他们的负荷很重,付出的劳动与相应的回报不成比例等问题长期存在。从事民族预科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受到挑战。教学初期,教师和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觉得难度很大,造成教师们不愿意教预科生。教师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民族预科班学生意见很大。有时意见扩大,造成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些说明对民族预科特殊教学,更需要政治觉悟高、素质高、稳定的师资队伍。
3、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对民族预科生,采取的教学模式的形式各不相同,并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波动。但实质上都采取了比汉生班多一年的培养模式。具体操作上,要么大学预科阶段重复学习高中的内容,然后再学大学课程,要么把汉生班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简单地平均“拉长”,一成不变地慢速度教学,忽视了预科生的潜力,不利于学习优良生的快速成长的‘懒散式’的运行模式。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民族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效果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淘汰率,考试成绩差,因而,挫伤了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其复杂的心理矛盾不是一般思想工作所能排除的,很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汉语授课的学习环境。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预科教育教学,同样经历了以上情况。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内蒙古工业大学曾经采取的预科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1980—1983年,“1+4”模式。第一年复习中学课程,第二年转入本科学习。效果:学生积极性不高,淘汰率高,质量低。
第二阶段:1984—1985,“4+1”模式。采取直接编入各专业本科就读的方式。学习能跟上的预科生可以和汉生一样四年完成学业,学习跟不上者,在某一年级重读一年,不视为留级。效果:淘汰率较高,质量低。
第三阶段:1986—1987年,我校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复习强化高中课程,次年转入本科班学习。仍是“1+4”模式。效果:学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积极性不高,淘汰率很高,质量低。
第四阶段:1988—1989年,民族预科生用三年的时间学习大学基础课程,转入本科班后学习两年专业课。称为“3+2”模式。效果:有一定改善,但不明显,课程安排不合理,基础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好。
第五阶段:1990—xx年,民族预科生学习两年半大学基础课,转入本科专业后再学两年半。称为“2.5+2.5”模式。一部分整班转专业。效果:模式趋于合理,但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仍衔接不好,学生预科期间的负担过重。
第六阶段:xx年至今,采用了“1+4” 、“2+3”和优秀生选拔制度,专业开放制度并存的教育教学运行模式。招生150名,全部预科。效果:模式合理,与专业课程衔接合理,学生积极性高(详细分析说明见后面)。
教学运行模式的不稳定性,说明了预科教学的不完善和许多问题的存在。历次调整预科模式时没有很好的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后继衔接与学制的关系上作整体性考虑。我们认为: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素质,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发展教育模式。
4、教学内容的改革。仍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虽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理工科民族班的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文理基础弱,专业课学习困难,成绩差,学习被动,教学内容陈旧与计算机结合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足等等。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前二年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尤其是三大基础课(数学、物理、汉语文)教学效果差,直接关系到一年或二年后能否顺利过度到专业课学习,并以良好的成绩完成学业。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这三门课对预科生的成长极为重要,能起到弥补预科生的中学学习的不足,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充分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联系起来,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革新和优化。
『 7 』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预科生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单一,基本照本宣科,很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学手段上,利用电化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实践等)比较少,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对课程内容的改进。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
6、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民族预科生的管理一般来讲相对独立,很不利于预科生汉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要求。对此,我们不能因为管理上的困难而不改变管理模式。
7、我们对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好的积累,并有多年的针对性的研究与改革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提高。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改革成果,使教育教学适应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对改革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的,是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的。完成这一研究课题,既有实际意义,也有理论价值。它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好理工科大学民族教育,建设和完善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无疑是有益的。
本项目所进行的理工科民族预科班教学改革的研究,既立足于内蒙古工业大学预科班的教学实践,也着眼与研究成果的普遍性,不仅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促进和推广作用,而且期望对全国相关高校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原则
在坚持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改革原则,这样才能使改革有目标,有效果。
1、总结过去的教学改革经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认识共性,强调特殊性,对预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完善改革成果,努力确定稳定、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高预科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改革成果的主要思想适用于其它非预科班的教学,为推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做贡献。
2、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预科生求知欲旺和动手能力强(虽然语言交流有困难,但预科生动手能力很强)的特点(我们称为从预科生本身借力),发挥优秀教学的作用,提高预科生的教学质量(我们称为顺力送一程)。千万不要用枯燥无味,苍白无力的教学方法,无味的教学内容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3、改变传统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缺乏实践能力、效率低下的保姆式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具有新颖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探索有思想内涵,原理透彻的教学;倡导能真正达到生动活泼,启人智慧,培育理性思维的现代基础课教学(有灵魂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求得主要基础课的真才实学,而且人文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启迪创新精神。
4、教学内容上,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改革,淡化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而变得非本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努力推出教学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与其它相关课程有效衔接的教材及网络服务的电子版本。
5、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cai、多媒体教学、做实验等手段,建设多方位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
6、尊重预科生的人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教师要有耐心,深入学生,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关心爱护学生,使之度过预科这关键的学习阶段,并使预科生终身受益。 〖8〗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区高等预科教育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重点研究。同时,注意总结我们长期以来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借鉴其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力图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过去的预科教育和现在的预科教育加以比较,从中探讨理工科大学培养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规律。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结合”。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理工科大学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但教育本身不是孤立的。从宏观上来讲,预科教育,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文起着很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随着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越来越大,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社会对高级专门民族人才的需求,是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高级民族专门人才的社会效益,又是检验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当然,这种社会效益不只是短期的而且是长远的,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只从单纯的民族问题的角度去考虑,也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应当从我国边疆地区、落后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来考察预科教育。这方面的研究要落实到培养预科生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宏观研究。
从微观上来讲,预科教育是整体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教育的对象是文理基础较弱的民族生,而教育的目的又要求我们培养预科生达到现代大学生的社会标准。为使教育教学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培养要求,我们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微观上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我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视野开阔,使研究工作深入一些,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刻一些。对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来讲,除把握整体宏观指导外,关键是微观上抓住预科生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的从基础训练开始教育。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政治思想教育,采取了组织学习、参观,和汉生同宿舍,听取先进事迹的报告,健全校规、校纪等多项措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调查了解预科后的专业对民族预科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以及专业课教师们的意见,了解在校预科生,在后继专业课学习当中的学习和生活表现,以此作为我们对预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调研的主要结果有:?到后继专业学习基本能跟得上,一部分学生还在班里拔尖。但在学习和用汉语交流方面,多数学生仍感吃力;毕业时仍受到一定的照顾;?部分学生因学习跟不上或违纪等其它一些客观原因退学,这个比例相对于其它班较高;入学人数不多,而淘汰率高十分可惜,如果教育得当淘汰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能补救的。?补考率比较高,毕业时在学校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与八十年代比较,从九十年代开始预科教学质量整体上在不断地提高,但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与汉生班的学生比较,整体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追究原因,主要是对预科生的微观教育教学没有深入和到位,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过去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不足。认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发现和确定预科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观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过去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实践我们的教学改革认识,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了教育模式的调整,达到目前比较稳定的预科教学运行状态。我们认为,这种与是俱进的认识与实践,有助于使研究工作具备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深刻揭示问题的全貌和本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