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让人欣喜兴奋的5年。“十五”是我国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5年,1、生产规模、“十五”全国花卉产业建设工作总结产值快速增长。花卉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科技
“十五”是我国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5年,与“九五”相比,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领域发展迅速,扩大了内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发、零售和拍卖市场组成的专业化流通体系。
花卉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1、生产规模、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我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规模效益明显,到2005年底,年销售额431亿元,比“九五”期末的160亿元增长169%。年出口额稳步增长,达1.4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5倍。
2、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
一是花卉经营实体数量大幅增加,全国花卉企业由2000年的2.2万个增加到2005年的5.3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达6700多个(生产规模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五省拥有的花卉企业都在1000家以上。辽宁、甘肃两省是“十五”期间花卉产业迅速崛起的典型省份,“九五”期末,辽宁有花卉企业47家,甘肃有30家,到2005年分别发展到792家和500家,均增长约17倍。山东省从“九五”期末的483家增加到2680家,增长5.5倍。
二是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十五”期间,北京、山东、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涌现出一批千亩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使花卉生产经营由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如云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团,是由三家百合生产企业组建的集团公司,2005年出口百合鲜切花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80%。
三是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重点花卉省区以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花卉业,出现国有、民营、个人、外资都在涉足花卉生产经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局面。
3、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产品日益增多。
一是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二是区域特色主导产品突出。全国特色名牌产品逐渐增多,形成了以云南为重点的鲜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苏、浙江为重点的观赏苗木基地,广东、海南的观叶植物基地,广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优势名牌产品基本形成。如辽宁君子兰、永福杜鹃、漳州水仙、昆明杨月季、庆成兰花、洛阳牡丹以及年产500万盆的河北仙客来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四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00年,“中国花木之乡”(59个)、“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71个)、“全国重点花卉市场”(41个)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使我国花卉产业逐渐趋向合理布局,配套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年产插穗3000万株,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并通过对农民提供菊花插穗和回收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国家林业局? 王桂芝
4.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业的显著特点是由生产者主导型向消费者主导型转变,需求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和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大约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网上信息量很大,许多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我国的花卉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到2005年,全国有各类花卉市场2354个,花店2万个。目前,国内批发、拍卖、连锁超市、零售、鲜花速递、网上交易等互联的销售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形成一批以基地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发市场,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北京莱太花卉市场、广东陈村花卉大世界、大连鲜花总汇等。
5.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兴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
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花农更加重视生产经营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经营者追求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产品,必然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创新体系上采取多种形式,一些重点省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采取企业立题、政府支持、专家研发的方式开展科技研发。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培育新品种。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实现进口花卉国产化。三是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病虫害防治、切花生产保鲜、转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国际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出口创汇快速增长。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我国不仅加入了许多国际花卉组织,还积极组织参加国际花事活动。自1999年成功举办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以来,又多次举办国际性的花事活动,招商引资和花卉国际贸易比以往更加活跃,更多的企业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从“十五”以来的出口形势和统计数据看,我国花卉对外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5年达1.4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5倍,尤其在“十五”后期增幅较大,2005年比2004年出口额增加4800多万美元,增幅为49.6%。据海关统计,目前我国对8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花卉,出口额较大的国家(地区)主要有日本、荷兰、美国、韩国,出口额居前五位的省市是云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五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0%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国花卉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7.拓展花卉产业功能,延伸高效产业链。
“十五”期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空间的扩大,传统的花卉品种和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各地利用花卉资源,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一是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如天津三达干燥花有限公司,拥有产品120余种,主要出口到欧洲和日本、韩国。二是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制作手工艺品。如云南呈贡绿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艺制作艺术压花。三是开发药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发展传统的菊花、玫瑰等药用茶饮花卉外,还开发研制以花卉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广西以金花茶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休闲观赏旅游园区。中国花卉报:王桂芝? ?促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国家“十五”花卉发展规划和建设重点,把花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气候、资源优势,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甘肃、云南、广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级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扶持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扶持重点花卉产区,培育知名龙头企业。二是为经营者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大花卉产业。
3.组织科技攻关创品牌,引导产业升级。
“九五”以来,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项目列入林业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建立了全国花卉专家库,及时组织专家为花卉科研生产提供咨询服务。重点省区各级政府、协会积极组织专业生产和技术人员赴花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花卉从业者进行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举办各类花事活动,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促进花卉流通。
“十五”期间,由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花卉专题研讨会、博览会、展销会、花艺赛事活动十分活跃,宣传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识,沟通产销信息。这些花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花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花卉经营者传递最新的品种、技术、市场信息,助推着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日益增多的国际花事活动,为我国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我国与国际花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产业发展上,云南、河南等省出现了由花农自发组织的生产合作社、花木经纪人,是壮大花卉产业,完善流通体系的一种新形式。
5.加强花卉标准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为加强花卉产业标准化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筹建的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负责组织全国花卉标准的编制工作。在编委会成立之前,国家林业局先后组织起草了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已陆续颁布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花卉生产和流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对规范花卉生产、整顿流通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