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气候意义上的夏季。会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高温湿热的小满时节精神不振、日常养生要从祛湿开始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湿邪为“六淫”外邪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增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气候意义上的夏季。气温升高的同时,雨水也逐渐增多,正如民谚所说:“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小满时节高温多雨,冷暖交汇频繁,强对流天气也时有发生,如暴雨、狂风、雷电等天气。在这种高温高湿、湿热交加的环境中,人体感觉湿热难耐,会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热邪和湿邪都能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湿邪入侵,湿性下趋,易导致湿性脚气、妇女带下等病症;湿邪侵入关节,则会导致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肌肤麻木;湿邪侵入脾胃,会引起腹泻、水肿、食欲不振、恶心等病症。所以,小满时节养生要特别注意防“湿”,尤其是南方地区。
中医认为,湿邪为“六淫”外邪之一,其致病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常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使水湿内生,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湿为弥漫存在的水,弥漫于上,湿阻上焦则头沉闷、胸闷等,湿阻中焦则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二是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临床表现和排泄及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点。因湿有形,性属阴,湿邪侵人,下部先受湿为病,病多有留滞趋下,袭阴位之表现,如水肿以下肢为甚,小便淋浊等。
三是湿性粘滞,易兼它邪。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湿为有形之质,其性重浊粘滞,它邪易于粘着依附,其中以寒、热、暑邪尤多,湿热、寒湿、暑湿是临床最常见的湿邪致病证类。
正因为此,有些人在夏季容易食欲不好,并将其归因于天气太热的缘故,其实“热”并非主要原因,“湿”才是罪魁祸首。“湿”是贯穿于整个夏季的,不单指下雨的那些日子。“湿”的开始就是小满,小满时节天气开始闷热潮湿,这样的气候最易伤害脾胃功能,而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满时节,防湿祛湿为先,保护脾胃,升降气机。中药“祛湿”有发汗除湿、芳香化湿、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等许多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祛湿”的中药:
1、白扁豆
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脆,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白扁豆一身都是宝,它的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扁豆衣能健脾、化湿,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脚气、浮肿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湿、和中健脾,用于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等;扁豆叶能消暑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治疗暑湿吐泻、疮疖肿毒、蛇虫咬伤等症。营养价值较高,其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鲜嫩可口。白扁豆也作为滋补佳品,尤适合夏暑季清补之用。
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鲜品增至12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可健脾养胃、清暑止泻,适用于脾虚腹胀、慢性泄泻、疰夏等症。也可用于春季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
2、赤小豆
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呈圆柱形稍扁,表皮赤褐色或紫色,种脐白色,线形突起偏向一端,气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酸,平。入脾、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功效,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黄疸、泻痢、痈肿等。赤小豆食用可用于煮饭、煮粥、做汤等。赤豆淀粉含量较高,蒸后呈粉沙性,而且有独特的香气,故常用来做成豆沙,以供各种糕团面点的馅料,美味可口。本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苷等营养成分。
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粳米100克,水适量。将赤小豆、薏米、用冷水浸泡2小时,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赤小豆排骨汤:赤小豆100克、猪排骨300克、食盐。将赤小豆和排骨分别洗净;置入沙锅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滚,约40分钟后,改文火再熬约2小时,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软为止;放入食盐即可食用。
3、茯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使其"发汗",析出水分,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即为"茯苓个"。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中药饮片;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茯苓皮利水较好,用于水湿外泛、皮肤浮肿等;茯神安神作用强,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赤茯苓偏于清湿热。现代研究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对消化道溃疡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的作用。本品为药食两用之物,食用可煮粥、煲汤、泡酒,制作成各种糕点,如茯苓饼、馒头等。
茯苓麦冬粥:茯苓30克、麦冬15克,粳米100克。洗净,浸泡30分钟,加水煮粥。用于心脾不足,饮食不振,心神不宁失眠者。
茯苓栗子粥: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