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伴我情怀如水。【注释】因为此词有序言,《孤雁儿》李清照宋词鉴赏乃知前言不妄耳。吹箫人去玉楼空⑨,
【作品介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因为此词有序言,也被后人称为《孤雁儿·并序》。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原文】
孤雁儿 ①(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②,说不尽无佳思③。沈香断续玉炉寒④,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⑤,梅心惊破⑥,多少春情意⑦。
小风疏雨萧萧地⑧,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⑨,肠断与谁同倚⑩。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释】
①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②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⑥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⑦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⑧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⑨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⑩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赏析】
此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名家点评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罗忼烈: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罗敏中: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